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社评]医改的节奏

2015/1/15 8:19:06      点击:

走到第六个年头的中国医改,有成绩也有迷茫,前路曲折。回顾前几年医改推进情况,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和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并以此为新起点,带动医改向前推进。2014年已经释放了少量信号,2015年期待加速。

中国医改走到今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期,这也意味着在医改推进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坎。

2014年12月份社科院发布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按照《蓝皮书》上的说法,中国医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指出当前困境,包括看病难、看病贵未取得实质性的缓解,公立医院改革没找到突破口,以药养医体制无法打破等等。而在不久前,传出了2014年医改调研结果即将出炉的消息。其中,对于2014年医改重心之一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认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导致推进不顺利。

种种迹象表明,医改的路还很曲折漫长。不过,回过头看过去几年特别是2014年的医改,在经历“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后,如今似乎找到了一些门路和节奏。

在5月份国务院发布的2014年医改工作重点中,国家强调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同时,对于2014年的医改推进,相关部门还详细制定了时间表,要求6月底完成制订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指导性文件、启动短缺药品招标定点生产工作、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9月底完成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12月底完成梳理和县级医院改革试点模式、制订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文件、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等。

从安排来看,国家一方面意在通过对前几年的改革进行总结,进一步将医改推向更深的层面;另一方面,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对过去不完善和尚未涉及的领域发力,加快医改推进步伐。而就取得的成绩而言,整体上算是有所进展,但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特别是类似于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改革等一些难点问题,始终存在。

时至今日,医改的第五个年头已经结束,开始迈入第六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难以解决甚至是还未触及核心?

廖新波在近日发表的《为什么我们的医改目标没有达到》一文中称:多年的尝试和试点并没有实现医改的伟大理想,不但没有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反而使得难题更难解决了;医改没有遏制住医疗费用增长的势头,反而使得医疗费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超过正常的增长预值;五年来,我们医改的一个共同基调就是——试,除了试还是试!说到底,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底气不足。廖新波一再强调政府职责问题,认为政府责任模糊,导致责任主次不分,进而引发诸多问题。

政府的职责及定位,属于医改顶层设计中的体制问题,这也正是医改是否能够实现“快而稳”推进的重要条件。对于目前医改推进受阻的问题,业界普遍认为,体制上的束缚已经成为医改的“拦路虎”,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

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是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不打破这种局面,不从体制上入手,医改越往后走碰到的难题将会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最终导致失败。而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政府职责及定位。

就现状而言,从医改的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多部门管理、权力分散却又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纠葛、集权与放权的平衡、难以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等。《蓝皮书》主编文学国就曾表示,新医改正困在体制的“十字架”上苦苦挣扎,“横架”上,与医疗卫生体制相关的十余部委权力分散,改革自己难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想改别人却又没相应的能力;“竖架”上,中央政府层面制定政策时虽然苦心孤诣,可是在下到省市区各级时,层层打折扣,从财政拨款到简政放权,落实无期,前景堪忧。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医改向前。当然,并非是要政府完全放手,而是应该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标本兼治地来推进医改。以药价和招标为例,目前基本上完全由行政来主导,市场的参与度程度很浅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参与。近年来,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降低药价,但始终未见效果;招标虽然在各省推行下去,却遭受争议和诟病。

那么,政府的职责和定位到底是什么?市场又该如何参与到医改当中来?在医疗及医药领域,政府应该成为规划者、引导者和监管者,而不是操作者,核心要建立起一个良好、公平的秩序和环境,其它的则必须交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当前需要再解放思维,进行角色转变,还权于市场,使得政府和市场实现合力,进而打破体制上的束缚。这正是医改节奏的发起点,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改推进的脚步必然受阻。

而前面之所以说2014年虽然没有太大的突破却似乎找到了节奏,也正是缘于国家开始释放出了不一样的信号,部委之间的合并、社会资本办医的兴起、药价管制的放开、药品招标的改革等等,都在描绘2015年的医改线路。

当然,可以预见,迈进2015年的中国医改,因其复杂性,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解决顶层设计特别是政府角色转变的同时,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如针对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建立补偿机制、医生激励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真正落地。另外,还必须汇聚各方的力量,包括行业协会、医药企业、资本等,让相关方都参与并推进医改。

我们期望,2015年的医改,能够在争议中走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