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药品流通:大洗牌节奏

2015/1/15 8:22:01      点击:

淘汰?生存?

2014年的药品流通行业,已经渐显《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欲打造的“全国性竞争格局”。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加剧,是发展的转型,是求生的变革。谁都爱政策的利好,但谁也躲不过政策带来的洗牌。万物生息,终不离“适者生存”之法。

规模仍持增长态势

2014年,在历经2013年新版GSP冲击、药品流通改革方案夭折等坎坷之后,笼罩着药品流通领域的雾霾,似乎有逐渐散去之意,流通行业呈现出发展愈加明朗的迹象。

根据国家商务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2015年,医药流通领域要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在此纲要的指导下,2014年药品流通行业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竞争格局。

资料显示,目前华润医药已成为国药控股后,我国第二家千亿级别的医药商业企业。而紧追其后的上海医药、九州通等其他全国性企业也正加速圈地。不过,在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中,只有南京医药和国药一致等个别企业实现了年销售额过百亿的目标。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纲要所进行的行业结构调整,现也逐步显现出了效果,行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在第五届医药观察家新锐论坛上指出,截至2013年底,共有53家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329起,涉及金额101亿元。另有15家药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共兼并重组76起,涉及金额75亿元,在医药类上市公司当中,兼并重组的数量连续三年居首,流通企业在兼并重组的数量及金额上都超过了工业企业。

“2014年,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仍然在继续,一些有实力的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控股或者资本运作等方式来扩张规模和销售网络,还从业内向上下游拓展。”温再兴表示,从总体上看,2014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规模仍保持增长的态势,只是因为医改带来的医药市场扩容红利回到平稳状态,所以增速较2013年有所回落。

从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1-6月全国七大类的医药商品销售总额7613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其中药品的零售市场1370亿元,增速较同期下降4%,1-6月药品流通的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329亿万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4.9%,增速下降2.1%。

政策驱使转型

事实上,推动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好的,正是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与2013年政策“只闻雷声,不见落实”不同的是,2014年对药品流通行业而言,是政策频出且利好发展的一年。

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下发,为药品流通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契机;4月,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2014年药品流通的重点工作,要围绕“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现代医药物流,转变行业发展模式”、“宣贯行业标准,规范流通秩序”等七大方面进行;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针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提出了“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包括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三项重点任务;5月底,CFDA下发《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意放开网上药店处方药销售的禁令,对未来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9月,为了推进医改重点任务的执行,商务部等6部委发布《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要完成国务院交代的四项重点任务:加快清理和废止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经营;增强基层和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据温再兴介绍,其中“清理”的工作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各省也积极配合并提交相关需要清理的文件清单,依照规定,该工作作为阶段性的任务,于2014年年底前完成。此外,广东良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华松在本报第420期《流通新政下的破而待立》一文中也表示,“在政府大力推行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也许是推动医药流通行业变革的一个机会”。

除此之外,2014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商务部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释放出了利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信号。据了解,这两份文件在顶层设计上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等定调,同时,也为药品流通企业在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新型营销渠道等方面指出了应着重注意的方向。

有实力才谈发展

在药品流通领域中,一般涉及三个环节,即药品批发、药品零售和医院门诊药房。2014年,这三大环节也因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政策的影响而有了相应的变化。以药品的批发零售模式为例,在流通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了一种能够较好传递供需信息、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缩短药品流通过程的“端到端”的药品流通模式。

据2014年11月发布的首部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4)》介绍,当前药品批发配送模式正向“端到端”转型,在这种新型药品流通模式下,药品批发企业既批发又零售,与药品流通的各环节进行紧密合作,而且,“端到端”这种扁平化药品分销网络模式,药品配送品种齐全、批发配送效率高、成本低、服务水平高。不过,由于我国医疗机构的药品市场规模占比较高,这种批发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普药和OTC类药品,发展空间仍有限。

与此同时,在政策释放出“探索”信号的影响下,不少医药商业企业也随机应变地尝试如贴牌生产、信息服务、药房托管等新型的盈利模式。四川科伦新光医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先小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商业企业而言,“渠道为王”是大势所趋,建议流通企业多关注“药房托管”和“网络销售”两大方向,从多方面考虑发展战略来布局市场。

目前,虽然各大医药商业企业还未有明晰的转型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政和市场的压力驱使下,转型将成为药品流通行业的新常态之一。在这样的流通形势下,对于药品流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先小波直言道,现状会逐步淘汰一些在管理、经营上毫无特点、利润率无法支撑发展的企业,药品市场也会往生产企业与用户直接对话的态势发展,而处于中间的药品流通企业,就如哑铃的中间,要往两端或其中一端紧靠,才符合大势所趋。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厂家与终端直接对话的机会增加,医院的‘二次议价’又将利润空间摆在了桌面上,流通企业的主动权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互联网电商的强势介入,更加拉近了药品到医院甚至直接到用户手里的距离和速度,这样更加使流通企业处于尴尬境地。”先小波认为,未来,流通企业要么做大,做出品牌,让自己成为当地医院的配送首选;要么做精,选择深度合作的上游生产企业,厂商联合打造药品品牌;或者掌握地区性终端市场资源,以网络换市场。

换言之,在前受竞争挤压、后有互联网售药倒逼的发展情况下,流通企业要在品牌塑造、精度合作、深耕区域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才能在淘汰大潮中“稳立潮头”。